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重要决策部署,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拟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含兵团,以下统称省)遴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支持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华浦整理了一套黑臭水体治理思路和技术。
一、黑臭水体的成因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过高时,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物分解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使水体转化成缺氧或厌氧状态。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有机物腐败、分解,产生氨、硫化氢、硫醇、硫醚、有机胺和有机酸等恶臭物质,致使水体变臭。有机物污染是直接原因,恶臭化合物是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一旦生成就难以去除。
二、黑臭水体的治理思路
在治理黑臭水体时应遵循“外源控制+内源控制+提升自净能力+综合管理”的理念。外源控制主要是截断污染源,对点源污染、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内源控制则是内源污染物的清除与固化(如河道清淤等);提升自净能力是使水系连通,维持水体流动性,恢复水体生态系统自净能力,恢复河道景观。
三/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3.1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是治理黑臭的主要方法之一,包括环保疏浚、河道曝气、控源截污、调水工程等技术。利用物理方法可以加深河床,减少河道中积存的污染物,增强河流冲刷能力,有效削减黑臭。
3.2环保疏浚
环保疏浚主要是清除悬浮在底泥表层的污染物,但保留原始生物种群基因库,保证后续生物种群及河道生境恢复。清淤疏浚时,需对清淤的深度及精度加以控制,避免破坏下层底泥从而对生境产生影响。此外对疏浚底泥要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3水体曝气复氧
曝气可以提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解决水体供氧耗氧失衡问题,有效减轻黑臭,这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措施之一。传统情况下,对水体进行高强度连续曝气的运行费用较高,研究表明,长时间低强度连续曝气,不仅能有效去除水中氨氮等污染物,且能耗仅约为高强度连续曝气的10%、间歇曝气的20%。曝气方式对水体修复也有影响,上覆水曝气会对河道底泥产生扰动作用,促使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迁移转化。相较之下,底泥曝气对加快底泥修复的效果更优。
3.4控源截污
控源截污是从源头上对污染加以控制和削减,该方法直接有效但工程量大、工期长、投资大,需要同时对点源与面源污染进行控制,并统筹考虑城市规划建设。点源控制主要的方式是截污纳管,利用城市污水管道及沿河道敷设的污水截留管线将污水收集后进行集中处理;在对面源污染加以控制的时候需做到三点,一是实现源头控制,二是对污染物的扩散途径加以控制,三是做好终端治理。其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所以需要综合分析考虑,提高治理的有效性。目前城市渗滤系统、植被过滤带等技术被广泛使用。
3.5化学方法
现阶段较为常见的化学处理有强化絮凝、活性炭、药剂杀藻等,其中利用絮凝沉淀的方式运用比较广泛。可以向水体投加絮凝剂使得水中悬浮物絮凝沉淀,投加铁盐促进磷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这种方式不会受到气候条件影响,且在短期内见效快。但是该方法成本较高,还会形成诸多沉积物,部分药剂具有毒性,往往会形成二次污染,因此化学方法的使用能否改善生态环境还需进一步研究与分析。
3.6生物生态方法
改善河道水质恢复水体生境是黑臭河道治理的根本目的,使用生物生态方法治理黑臭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利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实现对水体污染物的转移与转化从而改善水质,水体态系统同时得以修复重建,从本质上治理黑臭。该方法成本低廉、易于后期管理维护,现阶段较常用的技术包括生态浮床(岛)、景观湿地等,能一定程度降低水体污染负荷,兼具景观功能。但在选择植物种类时需多角度考虑,选择生存能力强净化能力强的本土物种,避免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综上所述,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复杂且艰巨,涉及因素众多,要根据不同地域和水体的地理水文情况具体分析采取措施。要做到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完善的策略与方案,多途经削减污染,从根本治理黑臭,最终达到改善河道水质恢复水体生境的目的,从而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